第3章 姜家旧事(一)
姜砚祖籍福州,后家中遭逢变故,随母迁居此处。
姜家祖父曾经创办了福州最大的船行,包揽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客运、货运商船,后又沐逢圣恩,成为皇商,一时风头无两。
祖父和父亲都是造船的一把好手,家业渐大,也不曾扔下本业。开蒙前,祖父和父亲经常带着姜砚上船上做工。一艘大的商船,数百工人同时做工,制作隔舱板的、扣合榫卯的、精刻木雕的、油漆木船的···气势恢宏,即便年岁尚小,姜砚的脑海中依旧刻画了当时的盛景。
后来祖父说,士农工商,家里总要出个读书人。便在族中开设了私塾,延请名师为姜砚和族中的幼童开蒙。姜行舟是这群孩童中的佼佼者,被祖父寄予厚望。
姜行舟的父亲是族中的一房远亲,为人忠厚,姜家祖父将人带在身边,给了个船行管事的名头。姜行舟出生那年,船行接了笔大订单,为了赶上工期,工人们吃住在船行,几个月都回不了趟家。也就是在这些时日,姜行舟的母亲将他诞下,左邻右舍的嫂子们在产房进进出出,谁也没在意,姜家两岁的大丫头竟一个人跑去了池塘边。“鸭子,抓鸭子。跟着鸭子一起下水的姜家丫头被人救上来时已经断了气儿。
等到姜行舟的父亲赶回家中,只见到嗷嗷待哺的襁褓中的小儿子和气若游丝的妻子。见到丈夫的最后一面,姜母交代他,好好照顾儿子,便撒手而去。姜父大受打击,自此一蹶不振,身体也每况日下,几年过去竟也去寻了妻女。
姜家祖父心中有愧,也是心疼孩子,将姜行舟收为义子,养在身边,姜砚也有了一个虚长几岁、无甚血缘的小叔叔。
后来,倭国滋扰沿海百姓,劫掠商船,胆大至极。圣上仁德,有心抗倭,欲组建水师,挥军东下。兵部陈情:战船岁久,恐难与倭患一战。隶属工部的市舶司后竟上表:时日仓促,恐造不出可堪一战的船只。
圣上大怒,难道满朝文武,泱泱大国,竟选不出几个造船的工匠。曾任福州巡抚的户部尚书金大人上前奏表:“臣任福州巡抚时,治下有家姜记船行,其造船只负重万吨,可远渡重洋。臣以为,既然工部造不出战船,不若交于旁人,定能不负圣恩。
天子大喜,奉金尚书为天子御史,亲下福州,督办姜记船行制造战船一应事宜,不得有差。至于市舶司,扣减一应费用,所余银钱全力支持战船制造。兵部三月内加紧操练水师,战船下水之日,便是东征之时,若不扫清倭患,征军将领提头来见。
姜家祖父面见尚书,接过圣旨之后,全力操办此事。所有订单一律延期,以战船为要。那是姜砚印象中,祖父和父亲最忙碌的日子,也是姜家上下最荣耀的日子。连市井盲流都道:“这姜家怕是要一步登天了!
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