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是我弱不禁风,那也忒怂了!
这状元可非浪得虚名,他们不了解我在客户身上下的苦功,还以为运气使然呢。
三国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,曾进言: 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”
每到周五下午,我专心守在电话机旁,挨个给客户打传呼: “祝您周末愉快!
×× 报社××。”
半年攻心下来,客户变朋友。
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离间成功的。
如今一到逢年过节,人人手机都装满了廉价的祝福短信,全是滥竽充数的应景之作。
在 15 年前,大家都还在打呼机时,我就开展差异化活动,努力推销自己——周末祝贺短信,话不多,但心诚又实在,好暖人心。
别人给客户邮寄报纸,首接把公司、人名和地址打印好贴到信封太过程序化,没人情味儿。
我要额外在信封上补上一句话: “祝您虎年虎虎生威,本报新闻头条是……,敬请关注。
××报社××。”
我知道客户大都忙碌,没空看报纸,顶多瞄眼信封而己。
我写这话就是想提醒他,兄弟姐妹们,报社里有家伙还在关心你呢。
也许一次两次没用,时间长了,对客户心态会不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?
事实站到了我这边。
每次从客户公司出来,我都在小本上第一时间记录上客户谈论话题、所提问题、心情好坏、客户特点新发现、今天穿着衣服的款式和颜色等等内容。
下次见面前,马上掏小本温习,见面就猛夸客户上次穿得那套衣服如何有品有味,我简首是口吐莲花,把人家说得户心花怒放。
客户不笨,印象如不深,我能说得那么准吗?
有个好开场,后面自然好谈,上次没说完的话题可以继续说,上次没回答好的问题可以继续答。
人家觉得我是用心和他交往,自然高看一眼,这份感情算慢慢积累下来了。
当时没合作没啥,我有的是等他下单的时间。
令人叫绝的是,下次再约这客户,他一般会穿上次夸他的那套衣服。
看,人有时很奇怪,但发现规律后也容易打交道。
我对报纸定位、发行量、广告价仅是头次见面粗略介绍一番,以后再见时,只谈广告圈里的新闻趣事,以及客户感兴趣话题。
比如,客户是个女生,闲聊时发现她想瘦身,于是我就留心这类报道,一旦发现好文,我会把报纸相关版面抽出来,亲手递到客户手上,这份关心是要用心去做,客户自然感觉良好,更增加对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,销售首先就是推销自己,让客户相信我,只有相信我,才能相信报社。
还有,每次见客户前,我事先都准备好一个话题,或者想解决一个问题,在不经意间达到我的目的,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。
总之,我是用心做事儿,真心关心客户,报社里几个歪瓜裂枣就想捡我的挂落,容易捡吗?
尽在扯淡。
还有一些绝招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写吧,说来话长呀。
他们想用滥价方式打压我,这也确实是我软肋。
可他们只看到我报高价,但却忽略为客户提供的贴心增值服务。
记得有一回,北京万通百货店庆广告指定刊登在 2 版新闻上,我晚上坚守在编辑部,那次新闻版头条是警方破获一个杀人越货团伙的负面报道,我当场表态坚决不行,马上找到新闻部总编协调,陈述利害关系: “王总,我客户是万通百货的店庆广告,都喜庆的内容啊,可放到负面新闻的版面上实在不协调,读者看完破案报道再看喜庆广告,情绪衔接不上来,会严重影响广告效果,大客户不满意的话,后面的单子……。
您看,能不能把那个采访高考状元的新闻稿调到头条来?”
总之,协调过程枯燥紧张,头条新闻每千字报酬远高于其他新闻稿费,既然我损害了采编利益,就要私下打点相关人等,但只要客户满意,我无二话。
很快,报纸发行了,我第一时间跑到客户那里去表功,这方面从没有过闪失。
客户看在眼里,自然对我信任有加。
而那些人不懂,客户高价买的是贴心服务和专业策划,要的是放心、顺利刊登广告,保证广告效果最大化,这些幕后工作劳心劳力,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做下去的。
他们拿回广告稿,往报社一丢就算完事,钱是这么好挣的?
这些盘外招还难不倒我,可恨得是报社有些人工作不上心,造成巨大损失。
那年夏天,我的一个卖“生发养发”的客户刊登一个彩色通栏广告,我校对完广告稿签字后才离开设计部。
报纸一出来我顿时傻眼了。
人家广告是消费者使用产品前是秃子,使用后长出一头茂密头发来,可两张照片竟然“被对调”!
使用产品后,消费者是个秃子!
靠,我气冲斗梁,当时就想抄起剪刀、菜刀、刺刀、大刀冲进设计部……。
设计部检讨,说什么把图片文件名给起反了,重新调整版面时调图发生错误,虽然最后处罚了相关人员,可客户还是丢了。
典型黑色笑话。
虽然第一年在报社爬到广告主管的位子,但并不代表第二年日子好过。
报纸与报纸间,业务员与业务员间,竞争只会更加激烈。
我手上现有 150 个客户,己经达到一个销售员围住客户数量的上限,如何才能快速提高业绩呢?
我希望自己天天有进步,于是开始思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策略,经过精心谋划,我决定调整客户群结构,主攻 4 A广告公司。
北京是 4 A 广告公司云集之地,而且 4 A 广告公司一般代理着十几个国际国内的大品牌客户,只要谈下一家广告公司,无形中相当于谈下十几个企业,效益自然翻倍增加。
而且 4 A 广告公司手里掌握的客户大都是中外驰名的大品牌,对提高报社声誉和自己在报社中地位都有莫大好处。
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,淡旺季不明显。
比如一家广告公司分别代理饮料和羽绒服企业,饮料客户在春夏季猛投放,而羽绒服客户则秋冬季为投放旺季。
我手上客户群都是首接客户,旺季投放客情维护还好说,但到了淡季维护更重要,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。
这点也是广告公司一大优势,至少客户广告偃旗息鼓时,不用我费心费力去维护客情关系了。
还有一大优势,就是广告公司是吃专业饭,不用我再为客户亲自做投放策划、广告设计和编写软性新闻稿了,这点也节约大量精力。
但是 4 A 广告公司非常难攻。
这是一个有着假洋鬼子文化的封闭圈子,流行着圈子文化,外人很难打进。
报社里很多销售,前仆后继地冲击过 4 A 公司,但大都羽杀而归,鲜有成功。
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,事前请教过很多同事,询问 4 A广告流行的文化和进攻策略,印象焦点大都集中在 4 A 的人为人精明、业务纯熟、性格孤傲、牛皮哄哄,很难接触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