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童子
天缘江起源于天缘山脉,自西往东流经整个南域大陆,注入东面无尽海中,全长数十万里,分支无数。
天罗国位处西南高原地带,山多平原较少,西起天缘山脉,东止罗盘山,北临天缘江上游,南边是万古丛林,山脉纵横,江河湖泊点缀其上,并不富饶的俗世王朝。
天缘山脉是这片大陆的传说,没人知道山脉的尽头在哪里,好像是无穷无尽的山峰,一座连一座,延绵不绝,沟壑幽谷,深涧险崖,奇山险峰无数,附近的居民没有敢深入其中的。
相传天罗国第一代皇帝进去过,这位皇帝秦羽本身一个书生,可是当时王朝腐败,苛政猛如虎,凶征恶讨,民不聊生,秦羽被逼无奈,以一介书生之身,进入天缘山脉,想采摘一些药材换点钱财,不想机缘巧合得到天缘,习得一身绝世武学,后带着家族起义,同时在大陆东边也有一股义军,一起灭掉了腐败王朝,以罗盘山为界,建立了天罗国和金罗国。
天罗国建立近千年,慢慢地忘记了,他们是怎么得到天下的,忘记了珍惜,开始贪图享乐,好逸恶劳,强征恶敛,民众苦不堪言,国家内忧外患,国将不国。
…………
天罗国,西南边缘贫困之地,处天缘山脉与万古丛林交界的边缘,有一小山村——临山坳。
山村一带山林茂密,古木参天,常年雾瘴弥漫,山势险峻,环境恶劣,毒虫野兽漫山遍野都是,很少有人敢冒险进入深处,在此居住的村民少之又少。
后山处,一棵数人合围的参天古树上,离地面三四米高处,有一个树洞,隐隐约约有一双眼眸闪动,但是被遮挡树洞的枝叶挡住,看不真切。
四周围,一片宁静,只有吱吱呀呀的轻细响声,不时在丛林中响起,四处不断蛇虫攒动。
嘶嘶嘶地声音从不远处传来,而且越来越多,好像有一群蛇往古树游来,大约过去一炷香的时间,只见至少有二三十条各种各样的蛇,五颜六色,色彩斑斓,每一种都是三角形蛇头,小的二尺来长,长的至少一丈多长短,而且有的还是奇毒无比的蛇类。
树洞中那双闪烁的眼眸明显放光,显得很是激动,好像小孩子马上就有新玩具一样,眼神中透着火热,随着蛇群越来越近,那眼神更是火热。
古树脚下,仔细观察,可以发现蛇群就是往这儿爬来,古树脚附近,有一处隐蔽的怪异笼子,这笼子趴着古树边,像一只乌龟的样子,上面有七八个小孔,小孔里有种奇怪的味道逸散出来,那些蛇群就是被这气味引诱而来。
大约一盏茶的时间,蛇群爬上笼子,争先恐后地往小孔里钻,差不多都进去了,哗一下笼子被吊起来,离地面大约三尺多高,才发现这是一个怪异的兜袋,黑不溜秋,不知道是什么材料,但是绝对很结实,群蛇在里面撕咬也不能伤其分毫。
又过去近一炷香时间,古树洞的枝叶才拿开,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里面伸出头来,仔细观察了四周围,很是谨慎小心。
这孩子是山下临山坳黄二牛家的老大,村里没有识字的人,只有小名叫大娃,下面还有一弟一妹二娃和妞妞,本来家里还过得去,有几口饭吃,在临山坳算不错的。
可是,前年黄二牛进山时,不小心被剧毒毒蛇死咬伤,没有解毒之法,他当即斩断了一条腿,想舍去一条腿来保住性命,但是还是没能如愿,死在山脚下。
从此妻子李氏一人带三个娃,老大七岁,老二五岁半,妞妞才不到四岁,家里本来也没有什么积蓄,丈夫一死,家道中落,家就垮了。
还好的是,黄二牛是村里有名的木匠,也是远近闻名的猎手,这一带的村民没有少拿好处得照顾,因为这点香火缘分,得村民救济,才算勉强养活一家。
但是,救济不救穷,能帮一时也帮不了一世,世道不好,每家每户也不是有多少盈余,谁家也不富裕。
大娃还算懂事,打小就喜欢跟着他爹学这学那,还别说,他很有这方面的天赋,经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,弩箭、捕兽笼、引蛇笼等等,都非常好用,而且操作方便。
就说捕兽笼吧!做成功也点像现在的老鼠笼,只要老鼠进去就被关在里面,出不来,但是他做的捕兽笼更神奇,野兽一旦进去,就会被关闭,而且笼子的机关也发动,自动收缩,让野兽不能动弹。
而引蛇笼正是他刚才用的,里面放了一种引诱毒蛇的药草,只要蛇类闻到这药草的味道,便会趋之若鹜,而这笼子是能进不能出,如同河里抓鱼用迷魂套,他今天就收获不菲。
等了很久,直到没有看见一条毒蛇,周围没有什么危险,他才从树上下来,一米多高,瘦弱的身材,普通的脸庞上有点黑,双眼明亮有神,身子灵活,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机灵聪明的孩子。
仔细把引蛇笼收好,再放进一个袋子里,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得意满足的笑容。但是,很快想起一件糟心的事情,笑容黯淡下去,一股抹不开的愁绪涌上心头。
大娃后头看了一眼山里,又看了看回村的路,好像想要看到路的尽头,喃喃自语道:“唉——不知李大叔能不能帮我找到一个卖家,娘的病不能再拖了,张大夫已经说过了,十天之内,再要不治,他也无能为力,在方云集一二百里内,再也没有谁的医术能与张大夫相比,如果再耽搁的话——
“还是早点回去,牛大叔应该快到村里,错过了,自己去方云集,来回二百多里路,得二天,已经等不及了,这次有几条好货,应该能值一点银子吧!
稀稀落落,八九家住居在一处山坳,山坳边上有几亩田地,看样子都是自己开荒的,这儿都是逃难来的难民,来这里也没有多少年,最长的数李家,在这里已经四代人了。